冯骥才说过,“城市的遗址,就是这个城市的胎记。一座城市若能在市中心找到它的胎记,是这个城市的福气。”
而从武大的那座老牌坊再到一幢幢老建筑,正是时光留给我们的印记。
半个月亮珞珈那边爬上来,又是一年三月樱花开。若是每一瓣落樱都象征着珞珈的魂,那么这一百二十载岁月里的见证者就是活的灵魂。
有这样一位老人,毕生时光逐梦,此生已付桃李,魂与珞珈同在,不负如来不负卿。他,叫陈乃宣,以学生为存在意义,以武大为精神寄托的老人。
图(一) 拍摄于陈乃宣教授的书房
致青春:只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从小家境也曾潦倒,甚至要自己打草鞋穿;父亲去世的早,母亲身体也不好,四岁时自己做饭,照顾自己;从小在庙里读书,为了买书只能上山砍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每晚就一根灯芯,可这也无法阻挡陈老师对于读书的热爱,他去草丛抓萤火虫收集起来用微弱的光亮看书,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从几万人中考出来。
从南昌大学毕业,踏入武汉大学,至此他的人生开始参与武大的岁月变迁,注定此生为之热血,为之倾尽所有。
韶光里相遇,厮守一生,以学为乐
今年是陈老师来到武大的整整六十年,他见证一所古老名校的起落沉浮,为它的再复兴奉献今生所有。
1953年,陈老师来到武大教授中国革命史,从自己大学所学的经济转向教历史,而这门课在全国来说是一门新课,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专业师资队伍,一切都是陌生。有鉴于此,李达校长决定让几位青年教师前往庐山集体备课。去时路上,他在用了第一个月43.50元工资中的六元钱买了《毛泽东选集》第1-3卷,带上庐山,作为备课必读的经典著作。在山上,每天上午和晚间看书学习,做笔记,写心得,下午参与集体讨论。就这样,陈老师养成了周日备课的习惯,每堂课必写讲稿,再熟悉讲稿,哪里该板书,怎样启发学生。这样全面而认真的备课往往要从白天持续要深夜,甚至占用陈老师大半个晚上的休息时间。可他就是无怨无悔,像老黄牛一样默默地付出,他想的是如何让学生听懂,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更为精彩。陈老师跟我们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给研究生在家上课讲党的成立,五万字讲稿,整整一天一夜,他只有一个执念,那就是对学生负责;而最大的乐趣,便是获得学生的赞同。正是因为这份只求辛勤付出的责任,这份不求回报的执念,让他立于三尺讲台的教书生涯又延长了二十年。从本该退休的六十岁到被学校返聘到七十岁,再留校讲课到八十岁,直到家人劝他别再干了,考虑一下自己的身体,他才走下那毕生所爱的地方。即便如此,时至今日,陈老师仍然还在审核研究生的论文,给他们做指导。
耄耋之年,陈老师告诉我们他这一生的人生信条——“没有学生的成长,就没有陈乃宣存在的意义,衷心希望学生茁壮发展,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正是这样为学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让陈老师桃李满天下,他们中的大多现在都已成为了大学教授亦或是政府官员商界精英。陈老师在谈到他们的时候,言辞里分明闪现出为学生而骄傲,为自己的毕生事业而感到幸福。一个人,不一定要干一番丰功伟绩,只要是做了值得的事情,那就是幸福的,而且是独属于他个人的小幸福。陈老师如是,千千万万个在一百二十载岁月里为武大梦而奔走的人亦如是。
其实,珞珈魂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早已凝练成一种固有的属性传承在珞珈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为教育事业而奉献的人,每一个为学生而倾尽所有的人,每一个把人生意义的实现与否同学生联系在一起的人,都是珞珈魂本质的外化。他们一个个曾在珞珈大地上鲜活的生命就是武汉大学这座古老校园里积淀并将恒久传承的灵魂。
生命不息,笔耕不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今日,陈老师已经八十七岁高龄了,离开讲桌伫立书桌,一方面出于国家的需要,另一方面出于个人情节,他开始研究老家、老祖宗的思想,并把研究成果作书传承下去。对此,陈老师是这样定义的:老祖宗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它们应当也值得被传承和发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它们,这对于我们修身齐家、著书立人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前几日,陈老师因病住院,却丝毫没有影响他读书研究的兴致,每日起床的第一件事便是看书、剪报、作研究。这一生,他把自己奉献给了书本。人走过一生,就要树下一座碑,要成为历史的丰碑,这是陈老师的人生态度,老而不朽,退而不休,生命不息,笔耕不止。
老先生早已超脱出小我,迈向大我,站在了民族大文化的立场,追逐的是中华文明传承发扬的梦,执着的是中华大地华夏文明的魂。如此已然,没有中国梦华夏魂,何谈武大梦珞珈魂。
魂牵梦萦,一百二十载光阴,唯有香如故
一百二十载光阴,也是陈老师来到武大的第六十年,他见证了武大一半的历史。谈到武大梦,他说希望武大能够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早日进入世界百强。党的一大上十三个代表中有三个都跟武大有着渊源,而今何时再复当日光景,这需要武大梦的实现。对于武大梦,我们应该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上,跟国际交流,培养出属于自己的人才,属于中国的人才,能够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展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必定是有贡献的杰出人才,而非庸才。
对于珞珈魂,陈老师告诉我们其实它就是我们校训的那八个大字,从张之洞创办武昌高师,到今日巍巍珞珈下汤汤东湖旁的武大,灵魂已贯穿于它的发展和变迁。无论沧海桑田,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就承载着珞珈魂的那份古朴与厚重,深深地印刻在珞珈山下、武大梦中,还有千千万万个武大人的心里。
行将结束的最后,这位经历了人生风雨、岁月积淀的老人,略带沉重地表露了自己内心对这所老校的眷恋和依赖。“1955年去武汉水利水电大学教书到2000年两校合并,颇有一番‘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无奈了”。青春壮年去武水,等待并校之时,已至暮年。老先生深深地把武大当作了自己的依恋—— 一个可以获取温暖的家。这份眷恋,又何尝不是对武大梦、珞珈魂的依恋呢?
多少武大人漂泊在世界的各处,多少武大人把武大梦用毕生时光追逐,多少武大人将珞珈魂牵引在自己的血液里流淌,多少武大人将珞珈岁月恒久铭刻在心。斗转星移,一百二十载光阴已逝,唯有那香,亘古不变,流淌于珞珈血脉。这香,好似陈老师钟爱的书香,又好似这一百二十年里那么多像陈老师一样时光逐梦者的爱。或许这香,就是武大一百二十年风雨变幻后依旧不变的魅力和从它诞生在珞珈山下的那一刻起到如今至始至终都未曾改变和放弃的梦与灵魂。
落樱缤纷,我的灵魂,和着节奏,穿梭行走。梦中的樱花伴着珞珈的晚霞,我们都曾在樱花树下渐渐长大,时光逐梦,魂萦珞珈。这梦,叫武大梦;这魂,是珞珈魂。
图(二)陈乃宣教授伏案为研究生写鉴定
图(三)陈乃宣教授为我们讲解贴于家门口的“对联”
图(四)左联:境遇须看不如我者家本寒素 岂能忘本
右联:学问须看胜过我者 学无止境 手不释卷
横批:祖训
图(五)陈乃宣教授及夫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