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明日报(理论版)》整理推出2021年度百篇热门文章,我院学者沈壮海、项久雨、刘水静等撰写的文章榜上有名。
据悉,“《光明日报(理论版)》2021年度百篇热门文章”是由光明日报理论部根据文章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受欢迎程度,综合社会反响等因素,对理论、哲学、经济学、国家社科基金、史学、党史、世界史各专刊文章进行整理而成。
沈壮海教授、刘水静副教授《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宣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科学论断,立足人类社会发展与文明演进的历史大局、时代大势,发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宣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这一崭新文明形态,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充分吸纳包括历史上中华文明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的崭新创造,丰富了人类对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拓宽了人类文明迈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促进世界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项久雨教授《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书写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篇章,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伟大觉醒,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由被动转向主动。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众多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内在蕴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规定性,为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刘水静副教授《讲好“大思政课”的道、学、术》(与谈)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一重要讲话意涵丰富、直抵人心,为思政课进一步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刘水静在与谈中阐述了自己对“大思政课”理念,讲好“大思政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方法途径等核心问题的理解。他认为,“大思政课”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最新提出的思政课建设理念,是思政课教师更好落实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等要求的重要遵循,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更好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等指导原则的重要抓手。新时代建设好“大思政课”,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进课程定位融入大局、教学内容紧跟大势,真正把思政课办成阐释中国之治的理论大课、呈现中国奇迹的实践大课、激发青春担当的时代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