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晚,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论坛之一百六十三讲在学院M218会议室举行。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何萍教授应邀作了题为《罗莎•卢森堡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讲座,学院周金华副教授、李高荣副教授及部分学生参加了讲座活动。杨礼银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
何萍教授从武汉大学研究罗莎•卢森堡的传统谈起。她指出,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老校长李达先生就全面阐释了卢森堡的革命理论、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其后张守正先生接续对卢森堡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卢森堡”的观点。而她自己则是第三代,将承继两位先生将武汉大学的卢森堡研究继续做下去。
何萍教授以生动的故事、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思辨从三个方面详细阐释了罗莎•卢森堡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
首先是卢森堡及其思想创造的历史。何萍教授认为,卢森堡的思想及其革命活动与其家庭环境和社会条件紧密相关。卢森堡于1871年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家庭条件优越,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何萍教授将成年的卢森堡分成了“流亡瑞士(1889—1998)波兰的罗莎•卢森堡”“进入德国(1898—1899)德国的罗莎•卢森堡”“走上第二国际舞台(1900—1915)第二国际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创建德国共产党(1915—1919)第三国际的罗莎•卢森堡”四个阶段,并分别阐述了其思想随着时代问题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其次是卢森堡与列宁的分歧。卢森堡理论创造的特点是以历史辩证法为方法,研究19世纪末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的新变化,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在科学社会主义领域,研究了社会革命和社会改良的关系、工会和罢工、社会主义民主与专政的关系、自发性与自觉性、民族与国家问题。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她研究了帝国主义现象,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在哲学领域,她阐发了马克思的总体性的历史辩证法,认为马克思的总体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构成的总体;另一方面是一种历史主义的方法,具有非体系化和批判性特征。列宁对卢森堡的评价表现为,肯定卢森堡是第三国际最优秀的代表的同时指出其在多个具体问题上所犯的错误。列宁与卢森堡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帝国主义、社会民主党的组织问题以及民族自决权问题上。何萍教授指出,我们应该从思想史的语境出发来看待卢森堡与列宁之间的分歧。
最后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卢森堡思想的源流关系。根据卢森堡思想的影响,何萍教授将西方马克思主义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初20—30年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阶段。其创始人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分别对卢森堡的理论进行了评析,一方面赞扬了卢森堡理论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整体性的强调,另一方面批评了卢森堡在政治上的一些见解。20世纪8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的开展。列菲弗尔、弗兰尼茨基、柯拉科夫斯基和麦克莱伦分别就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卢森堡对领导官僚化危险的警告、卢森堡对马克思资本主义理论的发展以及卢森堡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革命理论的关系进行了评价。20世纪9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视野大大扩展。卢森堡的思想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的转向、世界体系理论的形成、政治经济学研究视野的转换、对社会主义民主问题的新思考以及对民族自治理论的再研究。21世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迎来了理论创造的新起点,理论家们再从卢森堡那里寻找重新解释资本积累的思想资源。此外,何萍教授还向我们介绍了《资本积累论》与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以及英语世界卢森堡思想研究的历史传统与认知水平。
最后,在场师生就能否将帝国主义的起源推到地理大发现时期以及卢森堡的总罢工在当代资本主义世界是否适用等问题提出疑问,何萍教授一一作了详细解答。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受益良多,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文字:陈朝月;摄影:陈朝月、刘冬冬)